——首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主持论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致辞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致辞中指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阻挡,目前已有 136 个国家为落实《巴黎协定》制定了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已经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变革,与之相关的经济、技术、能源、贸易、金融、投资领域的竞争将加强,围绕产业发展规则、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博弈将强化,抢占道义制高点和竞争优势会日趋激烈,公平转型和加强合作的呼声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解振华特使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在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力争 7 年内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在达峰后 30 年内实现碳中和实属不易,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将会催生各类新技术、新业态,迎来极大的绿色发展机遇,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释放强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据有关机构估算,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需要投资100 多万亿美元;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 130 多万亿人民币的投资,为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致辞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在致辞中指出,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完成“双碳”目标,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现在已经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既要重视工业直接减排,更要重视林业碳汇、木制品固碳、生物质能源等间接减排,将林业“碳汇”等间接减排纳入碳减排交易市场体系。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致辞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措施支持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生态环保产业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部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发展为重要保障,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谈绪祥致辞
北京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谈绪祥指出,近年来北京市将生态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之一和实施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呈现出提质、创新和集聚的发展趋势。北京市将围绕市十三次党代会所确定的生态文明明显提升的目标,重点从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增长能力、完善市场投融资等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发力支持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致辞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致辞中分享了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的进展和挑战。他指出,中国实现推进绿色和低碳转型、碳达峰直至中和,积累的良好实践和成功经验具有全球性意义。环境署期待中国继续大力做好国内减污降碳、改善环境质量、生态修复、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工作,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良好实践,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分享实用绿色技术、低碳清洁技术。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杜祥琬院士作了“废弃物资源化助推碳达峰碳中和”主旨报告。他说,党的十八大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教训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国家基本发展路径,十九大重申了这一发展路径。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指明了绿色、低碳和循环的内在联系和互补关系。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需要全社会上下、各行各业的一致努力,其中“无废”也是可以助推“双碳”目标的。他举例说明了固废资源化利用如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无废社会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城市政府所期待的着力点和综合抓手,可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郝吉明
郝吉明院士作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发展成果及‘双碳’背景下的发展展望”主旨报告。他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出发,采取了各项果断措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彰显了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近30年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郝吉明院士全面系统介绍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工作,并从立体监测模拟和污染成因的机理、重点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科技支撑、长三角区域PM2.5和O3联防联控、珠三角区域PM2.5和O3协同防控六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成果,展望了“双碳”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侯立安
侯立安院士作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科技发展成果及‘双碳’背景下的发展展望”主旨报告。侯院士介绍了我国水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团队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污水处理方面开展的相关研究及成果、“双碳”目标下水污染防治科技发展的建议与展望。他指出,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奠定基础。进一步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度,更好适应新阶段发展需求仍面临较大挑战,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 刘文清
刘文清院士作了“‘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主旨报告。他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二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仪器专项和科技部的仪器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监测仪器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全国现有280余所高校都有仪器专业或者测控专业,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较大发展。近年来光谱、色谱和质谱成为环境监测中的热点技术,设备国产化取得长足进步,关键元器件离子源、紫外激光器等卡脖子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研究团队重点聚焦一些卡脖子的技术开展攻关,例如全固态高重频激光光源、超高分辨红外傅里叶干涉仪、超高灵敏微电流计和反演算法软件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贺克斌
贺克斌院士作了“‘双碳’行动:生态环保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主旨报告,深入阐释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多层面战略意义。他指出,我国实现碳中和一百亿吨的减碳任务,需要从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和市场机制融碳五个方面去实现,这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既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更需要良好的市场机制。贺克斌院士分享了对于不同减碳路径的生态环境风险分析、新能源系统关键材料的综合利用、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技术体系等方面的思考。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的指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生态环保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动力,本次论坛上还向荣获国家科技奖励特等奖和一等奖院士颁发“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创新发展特别贡献”纪念章,向到会院士颁发“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功勋专家”聘书,为“2021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颁奖,以褒奖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做出卓越贡献的环保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