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环保产业如何跳出“低利润”怪圈?

2022-10-13 11:55:07 admin
环保产业“增收不增利”现象越来越明显了。
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在125家已经发布半年报的环保上市企业中,净利润低于1亿的企业有62家,占比49.6%,几乎达到一半。净利润低于5000万的企业则有40家,占比高达32%。
以危废领域的龙头——东江环保为例,他们上半年实现营收16.6亿元,同比增长了11.98%。而母净利润则只有1.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47%。
环保产业为什么“增收不增利”?除了行业属性的原因,以及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更多原因还是由于整个行业的竞争正在日趋激烈,“内卷”越来越严重。
如何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技术。环保行业正在由过去的“伪环保”时代,逐渐过渡到真正的效果时代,谁能有真正的技术解决方案,谁才能最终笑到最后。
 
 
 

“净利润低于1亿的企业占了一半”

环保产业“增收不增利”,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危废行业。
例如,今年8月27日,危废领域的龙头——东江环保发布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6.6亿元,同比增长了11.98%。
半年16个多亿的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2%,按理说这个成绩也还说得过去。但是再看看净利润,可能就不这么乐观了。
原来,东江环保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47%。
此外,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也由去年的3.9亿元,大幅下降至1.4亿元,大幅下降了66%。
▼东江环保2021年半年报
增收不增利!环保产业如何跳出“低利润”怪圈?
东江环保为何净利润、现金流“双降”?一方面是因为危废处置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原材料上涨、补贴减少,两头挤压,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东江环保方面表示,报告期内,危废市场的竞争加剧,危废无害化处置业务收运价格下降导致;同时,公司支付的原材料采购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也有所增加,较上年同期收到的(电子废弃物)拆解补贴款则有所减少。
其实,不光是东江环保,环保产业存在类似“增收不增利”现象的公司还有很多,通过半年报就能看得出来。
例如,今年上半年,环保行业排名前列的深圳能源营收增长了132.63%,增幅达到50.88%。但净利润却只有16.63亿元,同比减少了41.47%。
类似情况的还有金圆股份,上半年营收46.15亿元,增幅为41.95%。而净利润则为2亿元,同比增幅3.22%,远小于营收增幅。
还有一直深陷泥潭的东方园林,虽然混改之后营收有所回升,但净利润仍然一直徘徊在低位。今年上半年,东方园林营收增长了147.79%,而净利润则正好与此相反,大幅下降了111.26%。
都说今年上半年环保产业强势反弹,许多企业营收同比上涨,但再看看净利润,可能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与其他行业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营收相比,环保产业80%以上的企业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区间都位于1亿元-10亿元或者1亿元以下,“小散弱、大而不强”的特征非常明显。(相关阅读:中报|近9成营收增长,超7成净利大增,环保行业强势复苏!)
▼今年上半年,111家上市环企净利润分布区间图
增收不增利!环保产业如何跳出“低利润”怪圈?
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统计,在125家环保上市企业中,净利润在5亿以上的只有8家,分别为首创环保、重庆水务、中山公用、伟明环保、三峰环境、兴蓉环境、瀚蓝环境与格林美。净利润在1亿~5亿的企业则为41家。
另外,净利润低于1亿的企业有62家,占比49.6%,几乎一半;净利润低于5000万的则有40家,占比32%。
 
 
 

原材料价格疯涨,行业“内卷”加剧

环保产业为啥“增收不增利”?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行业属性使然。

总体来讲,环保产业属于社会公用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生活福祉,所以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毛利率相对较低。

同时,由于环保行业的客户很多都是政府,所以一直以来应收账款都偏高,企业现金流长期紧张。

此外,由于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型驱动行业,客户大多是由于监管压力“被迫”购买环保服务,所以对环保服务质量的要求往往不高,而对价格则过于关注,这导致环保服务的价格一直无法提高。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

今年以来,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导致各行各业的成本都在提高,环保行业也不例外。

以硫酸铁为例,8月份时价格还在600元左右,到了9月初就变成900元了,而且还缺货严重,排期都到了半个多月以后。

原因据说有很多方面,比如疫情导致的国际贸易下滑,限电导致的工厂减产等等。

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环保产业的净利润空间自然受到挤压了。

第三,从更大范围看,环保行业的“内卷”正在加剧。

其实,环保产业的内卷一直都存在,比如2015年-2016年那一拨低价竞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过,这两年随着更多“野蛮人”如央企、国企、地方环保集团、互联网企业,甚至物业公司等,都纷纷跨界涌入环保产业,导致这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内卷也日趋严重了。

以上文提到的东江环保为例,他们公司所属的危废行业,2017年之前曾经由于政策红利释放,迎来过一波高潮期,那时候危废处置价格很高,项目遍地开花,大量资本涌入,一时间成为风口。

不过,随着产能集中释放,危废资质核准速度远高于危废产生量,以及新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新处理模式出现,对传统危废处置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行业竞争加剧,处置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腰斩”(相关阅读:“千亿”危废神话破灭?吨处置费从7000元跌到了2000元)。

危废行业的变迁,只是环保产业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其他各细分领域中,也同样存在的竞争加剧、内卷严重的情况,这也成为导致很多环保企业“增收不增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拼资本”到“拼技术”

环保产业如何才能跳出“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其实也是众多业内企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青山产业评论”认为,过去,环保产业的利润更多是来自于买方卖方信息差、监管不实、借款不难等。但随着买方觉醒、监管渐实、借款收紧,传统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所以环保产业要继续寻找新的红利。
新的红利空间在哪?就是技术。如果说上一个阶段环保行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政策和用户红利,那在下一个阶段环保行业的红利窗口就应该轮到技术这张牌了。
9月15日,第七届中国环博会广州展上,《环保圈》采访了十几家环保企业,请他们谈了谈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