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噪声、扬尘等建筑领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公众投诉的热点焦点之一。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引导企业提前预防、自觉整改?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与资金回收存在较长的时间周期,这就要求有灵活的财政政策支持和充足的企业资金储备。建筑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江苏,针对建筑行业这一特点,运用环保信用手段,利用融资杠杆,充分调动了建筑企业的治污积极性。
2021年3月,江苏某建筑公司A区工程项目未经审批夜间施工被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实施了两次行政处罚。同年4月,这一公司B区另一工程项目同样因未经审批夜间施工导致噪声扰民被群众投诉,被再次实施行政处罚。根据《江苏省企事业环保信用评价办法》,这一公司环保信用等级被评定为红色,属于环保失信企业,评价结果被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推送至江苏省银保监局等部门和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随后,金融机构根据环保信用等级对该公司实施了差别化信贷政策,该公司因为环境失信导致贷款受限。
该公司不但被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列为重点监察对象,还同时被多家银行催缴和限制贷款,且行政处罚公示期内,不能参加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经营压力巨大。信用惩戒像一把利剑让企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痛定思痛,企业主动和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沟通,积极申请信用修复,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公司组织全体员工专题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全方位强化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守法行为和诚信意识教育。在各个施工现场对照各项生态环保标准,加强施工现场监控管理。严格落实夜间施工审批手续,不敢再触碰法律红线。
2021年10月,公司未再出现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公示期满,环保信用得到修复,总额近10亿元的贷款受限额度得到恢复,资金链风险得到解决,企业经营重新走上正轨。
2019年,南通市多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发现,其在银行授信上亮起了红灯,被银行断贷。
企业为何会被如此惩戒?原来,其外地施工项目存在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环保信用降级,企业融资受阻,在企业环保信用评级恢复之前,银行机构需暂停向其新增贷款。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涵盖面广,工程项目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分支机构遍布省内外,人员流动性强,如果仅仅针对子工程进行惩戒,往往收效甚微。
为此,2019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出台《江苏省企事业环保信用评价办法》,依托全省统一的环保信用管理系统,对排污企事业单位实施动态信用评价,实现了环保信用评价的全省统一标准、信息统一归集。这一做法从全省范围内推进了环保信用评价“各自为政”向“协同发力”的转变,各地市针对同一评价对象归集的环保信用评价结果最终会累计计算,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团公司、总公司在不同地区“分散式”违法的现状。
信用惩戒不是目标,通过信用惩戒措施督促企业整改违法失信行为、提高环保诚信水平和能力才是根本。
为了引导企业积极整改环境问题,修复环保信用,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与银保监局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原环保信用评价情况一直良好,但由于偶发因素被扣分处罚而导致环保信用评价结果下降的企业,如企业整改态度积极,整改措施有效,且相关处罚对企业正常经营无重大负面影响的,给予企业一定宽限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暂缓实施差别化授信政策。
生态环境部门与银保监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联合监管机制,确保企业在宽限期内依法经营。
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指导,加大环保政策执行监测力度,定期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工作,住建部门加强对企业的日常施工管理,督促企业不断提升施工区域的环保管理责任意识,在宽限期内如企业新发生环保处罚事件,则立即开始执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宽限期的设置有效促进企业根据相关警示信息自觉纠正错误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为轻微失信企业打造缓冲地带。
对于已经因环保信用评价降级受到惩戒的企业,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督促、指导、帮助企业整改环境问题,积极协调对接银保监等部门解决融资困难。一方面强化普法宣传,持续加强建筑行业环境监管力度,帮助企业增强环保意识,督促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市外分支机构、挂靠单位的管理,切实解决好夜间施工噪声、扬尘等问题,最大限度压降环境违法行为,提升企业环保信用等级。另一方面落实帮扶机制,在评估建筑企业环保违法行为整改效果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化解因环保问题导致的授信风险。目前多家企业已摘除环保失信的帽子,解决企业授信融资200亿元。
施工噪声、扬尘等建筑领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公众投诉的热点焦点之一。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引导企业提前预防、自觉整改?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与资金回收存在较长的时间周期,这就要求有灵活的财政政策支持和充足的企业资金储备。建筑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江苏,针对建筑行业这一特点,运用环保信用手段,利用融资杠杆,充分调动了建筑企业的治污积极性。
2021年3月,江苏某建筑公司A区工程项目未经审批夜间施工被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实施了两次行政处罚。同年4月,这一公司B区另一工程项目同样因未经审批夜间施工导致噪声扰民被群众投诉,被再次实施行政处罚。根据《江苏省企事业环保信用评价办法》,这一公司环保信用等级被评定为红色,属于环保失信企业,评价结果被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推送至江苏省银保监局等部门和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随后,金融机构根据环保信用等级对该公司实施了差别化信贷政策,该公司因为环境失信导致贷款受限。
该公司不但被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列为重点监察对象,还同时被多家银行催缴和限制贷款,且行政处罚公示期内,不能参加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经营压力巨大。信用惩戒像一把利剑让企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痛定思痛,企业主动和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沟通,积极申请信用修复,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公司组织全体员工专题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全方位强化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守法行为和诚信意识教育。在各个施工现场对照各项生态环保标准,加强施工现场监控管理。严格落实夜间施工审批手续,不敢再触碰法律红线。
2021年10月,公司未再出现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公示期满,环保信用得到修复,总额近10亿元的贷款受限额度得到恢复,资金链风险得到解决,企业经营重新走上正轨。
2019年,南通市多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发现,其在银行授信上亮起了红灯,被银行断贷。
企业为何会被如此惩戒?原来,其外地施工项目存在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环保信用降级,企业融资受阻,在企业环保信用评级恢复之前,银行机构需暂停向其新增贷款。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涵盖面广,工程项目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分支机构遍布省内外,人员流动性强,如果仅仅针对子工程进行惩戒,往往收效甚微。
为此,2019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出台《江苏省企事业环保信用评价办法》,依托全省统一的环保信用管理系统,对排污企事业单位实施动态信用评价,实现了环保信用评价的全省统一标准、信息统一归集。这一做法从全省范围内推进了环保信用评价“各自为政”向“协同发力”的转变,各地市针对同一评价对象归集的环保信用评价结果最终会累计计算,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团公司、总公司在不同地区“分散式”违法的现状。
信用惩戒不是目标,通过信用惩戒措施督促企业整改违法失信行为、提高环保诚信水平和能力才是根本。
为了引导企业积极整改环境问题,修复环保信用,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与银保监局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原环保信用评价情况一直良好,但由于偶发因素被扣分处罚而导致环保信用评价结果下降的企业,如企业整改态度积极,整改措施有效,且相关处罚对企业正常经营无重大负面影响的,给予企业一定宽限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暂缓实施差别化授信政策。
生态环境部门与银保监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联合监管机制,确保企业在宽限期内依法经营。
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指导,加大环保政策执行监测力度,定期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工作,住建部门加强对企业的日常施工管理,督促企业不断提升施工区域的环保管理责任意识,在宽限期内如企业新发生环保处罚事件,则立即开始执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宽限期的设置有效促进企业根据相关警示信息自觉纠正错误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为轻微失信企业打造缓冲地带。
对于已经因环保信用评价降级受到惩戒的企业,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督促、指导、帮助企业整改环境问题,积极协调对接银保监等部门解决融资困难。一方面强化普法宣传,持续加强建筑行业环境监管力度,帮助企业增强环保意识,督促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市外分支机构、挂靠单位的管理,切实解决好夜间施工噪声、扬尘等问题,最大限度压降环境违法行为,提升企业环保信用等级。另一方面落实帮扶机制,在评估建筑企业环保违法行为整改效果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化解因环保问题导致的授信风险。目前多家企业已摘除环保失信的帽子,解决企业授信融资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