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总磷控制目标还需努力,还有哪些产业机遇值得关注?

2022-11-26 14:32:36 admin

近日,据中国水网获悉,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对新时期下太湖流域未来综合治理进行全面部署,其中指出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为主线,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要素,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水网      整理:焱焱

---------相关阅读---------
 
● 太湖总磷控制目标未达成,背后的产业机会在哪?

 

近日,据中国水网获悉,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对新时期下太湖流域未来综合治理进行全面部署,其中指出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为主线,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要素,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能力。
 
从《总体方案》来看,新时期太湖流域治理要以政策为工具,现实为导向,科学稳步达成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十四年治理成效如何?
 
 

 

距离2008年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已经过去十四年。
 
据《2021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江苏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太湖总磷、总氮浓度分别下降22.7%和13.4%,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为“良”;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由“中等”水平提升至“良好”水平。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让太湖流域治理持续向好,如自2007年以来,无锡市太湖治理的总投入757亿(其中约87%为无锡市地方投入)。2007年以来,累计打捞蓝藻的总量1800万吨,打捞量占全太湖打捞量的90%以上。
 
正因高额投入,今年1月到5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达Ⅲ类标准,为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定类指标总磷浓度为0.050毫克/升,同比下降10.7%。
 
但结合《总体方案》来看,太湖流域治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钱益春指出:“目前,太湖氮、磷营养盐过剩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且已形成藻型生境,只要气温、光照、风力等外部条件具备,西北部湖湾、竺山湖、梅梁湖和湖心区等水域就可能大面积暴发蓝藻水华。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太湖流域地跨苏、浙、沪等三省市,虽然三省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的双赢发展格局,但流域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培育阶段,重污染行业占比仍然偏高。”
 
未来产业发力方向和机会在哪里?
 
 

 

《总体方案》明确,太湖流域治理要实现以下两个目标:
 
1)到2025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持续巩固,入河湖污染物大幅削减,滨湖湿地带逐步恢复,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下降,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暴发强度得到基本控制,力争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
 
2)到2035年,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实现入湖污染负荷与太湖水环境容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城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饮用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水位得到保障,河湖生态缓冲带得到维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明显提升,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率先实现流域水环境治理现代化,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太湖,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46亿元,推进太湖流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重点地区水环境保护修复。
 
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要实现上述目标,未来太湖流域治理还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科学实施生态清淤,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利用。与此同时,今年2月,无锡市宣布将投资超100亿治理太湖。就生态治理方面,无锡指出今年将投资超100亿元实施治理太湖项目,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
 
钱益春也表示《总体方案》全面考虑了流域内各种污染形式和污染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排放端,落实工业总磷限排,推进工业用水回用,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优化畜禽水产养殖布局;在收集端,提升管网覆盖率,加强涉磷等污水收集,完善雨污分流和初期雨水管控;在处理端,适度超前建设区域污水处理设施,提升综合处理效能,强化除磷脱氮工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
 
针对淤泥污染,《总体方案》提出按照论证、试点、监测、评估的流程,探索生态清淤新方法,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提升应急清淤能力。
 
针对有机物污染,《总体方案》提出对环太湖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有机物入河入湖量,降低水体高锰酸钾指数。
 
二是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重要河湖湿地和湖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推进生态绿廊建设,提升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生态质量。
 
《总体方案》提出完善布局,退还空间,保证面积,提升质量,建设太湖生态前置保安滤器;在西太湖以人工修复为主,恢复湖滨湿地生态功能;在东太湖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快重构太湖生态平衡系统。
 
针对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和主要入湖河流生态改造,《总体方案》提出建设生态绿廊,确保水体在流动中得到持续净化,并将其作为纽带将自然保护地、重要河湖湿地连点成线,织线成面,提升全流域水环境、水生态质量。
 
三是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完善流域水网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环太湖生态产业发展,引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总体方案》提出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太浦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至全流域;构建太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生态产品价格体系和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推动太湖流域排污权分配体系统一,鼓励发展绿色金融,逐步完善排污权、林权、用水权等交易市场;研究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生态产品供需主体交易机制,探索产业化经营、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等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模式。
 
五是加强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完善监测执法体系,强化流域共保联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在监测执法工作中,《总体方案》提出优化监测站点布设,增强实时监测能力;统一数据标准和监测方法,打通数据获取、分析、建模和利用链路,建立太湖流域水生态评价考核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排污以及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管和业务复核,实现日常监管与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机统一;严厉打击涉水违法案件,推进跨行政区跨部门联合执法。
 
在流域共保联治工作方面,《总体方案》提出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夯实协同基础;探索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多目标综合调度,提高治理效率;协调构建三省市太湖流域治理合作机制,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落实治理责任,保证太湖水质持续好转;发挥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作用,督促地方政府加强治理,切实降低入湖污染负荷。
 
E20研究院也曾指出,对于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污水收集体系的建立,也要逐步强化。应优先实施投入不大但效果明显的提质增效措施,具体包括:在对管网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纠正管网的错接、混接、漏接,把直排的污水接入处理厂;对超负荷污水处理设施予以改扩建,提高现有设施处理能力;采取低投入对策降低合流制溢流污染。另外一些提质增效对策投入大、工期长,需要从长计议、系统规划、逐步实施,具体包括: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海绵),控制溢流污染;建设溢流控制设施,提高截留倍数;控制管道的入流/入渗。


  水质、水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