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搞懂碳市场:一个中国普通企业的碳交易之路

2022-10-14 17:11:06 admin
导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7月29日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周报成交数据显示,7月29日当周全国碳市场合计成交碳排放配额(CEA)36.17万吨。截至本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5亿吨,累计成交额85.28亿。
今天,我们从发电企业管理层的角度,聊聊“碳交易”。

➔ 01

当一个发电企业管理层
第一次听说“碳交易”
2016年,某电厂的何部长突然接到通知,政府要求从今年开始提交厂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温室气体?和其他兄弟电厂的同行打听了几天,何部长才终于明白了点,原来是要报告每年电厂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
在不同的发电厂,这个“何部长”,可能是安全环境部或者环保部的部长,也可能是生产部的部长,甚至有可能是副总或者财务负责人。总之这一年,在全国2000多家发电厂的“何部长”的工作安排里,都多了碳排放报送这一项。
何部长的几个问题随后通过不同途径获得了答案:
Q/怎么知道整个厂一年排放的多少吨 CO₂ ?
靠算。根据生产部提供的报表,统计一下全厂每年用了多少煤和天然气等,产出了多少电量和热量,以及工厂用的汽车加了多少油这样的数据,然后套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给出的计算公式就可以得出。
Q / 报这个以后要干嘛?
为碳的买卖做市场数据的摸底统计,也就是为今后的”碳交易”做前期的市场准备工作。
根据国家2014年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来自八大重点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的、排放2.6 万吨 CO₂ 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 1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将被纳入控排企业,而每个控排企业每年可以合法排放 CO₂ 的额定量,也就是碳配额,会由国家划归。
企业当年如果因为生产情况变化,超出自身碳配额排放 CO₂,可以选择支付罚款,或者购买其他控排企业的多余配额抵消。反之,企业如果当年碳配额有剩余,比如因为生产技术改进导致碳排放减少,这时就可以将剩余配额放入市场交易。
随着上报和核查一年年进行,何部长逐渐从算碳小白变成了个中老手。他也注意到,除了流程越来越通畅,各个取值也越来越规范,直至2020年度的核查,煤样的热值要根据实验室周期性测量的数据取算、厂里的电表要有校验记录、实验室的仪器要求定期校验、生产数据也要一一记录等等。计算和核查的维度已经渗透到电厂运营的方方面面。
2020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于202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相关配套工作要求规定,全国2225家发电企业作为第一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将纳入控排范围,并开展第一个周期的履约。
该《办法》实际落实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策部署,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统一规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办法》的实施象征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地方试点正式迈入全国一体化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时代。
随后《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从各个方面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与管理,何部长迎来了自己接手碳工作以来又一个繁忙的春天。

➔ 02

碳交易从何而起?
中国碳交易市场从2014年开始在九个地区试点,2016年启动核查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不过,无论身处哪个省市,接触过碳市场工作的相关人员对碳交易始终 “听得多做得少”,而作为实施主体的企业方对碳交易将如何影响自身的业务和发展更是有些雾里看花。
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政府制定减排标准和规则,碳排放超额的企业为了达标时常作为买方获取额外碳排放配额,而配额富余的企业时常作为卖方“转让”排放余额。由此形成的交易逻辑,就是今天碳交易市场的基础面貌。
碳交易市场通过政府行政强制,让排放相对多 CO₂ 的企业通过市场成本的提升,控制自身的碳排放。与此同时,减排的成本在企业间自行分配完成。所以纵观各国,这样的经济刺激型手段由于行政投入相对较小、灵活性好和持续改进性容易达到等优势受到广泛接受,有效地促进企业自主减排。
同时,在近几年的布局和探索后,除了上述的配额交易,作为补充完善措施,中国市场也搭建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在 CER 前面加了 Chinese)的交易市场。企业配额5%的碳排额度可通过购买 CCER 抵消,价格通常比碳配额低。尽管后续由于调整,以及小部分不规范项目的存在,CCER 在17年暂停了新的受理。但是行业普遍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推行,CCER 有望于近期恢复审理。
能开发 CCER 项目的主体主要是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森林资源新造或更新等领域的企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显而易见 - 不光不生产、还吸纳 CO₂。对于类似的非控排企业,通过 CCER 项目参与碳交易是一个二次价值化自身产品和的绝佳机会,有观点甚至认为 CCER 机制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变相补贴制度。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碳市场的这几个特点:
1. 它是由行政手段促成的市场逻辑
2. 首先是控排手段,其次才是利益交换
如此一来,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基本目的尚算达到。
根据《办法》,国家将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将发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航空这八大行业纳入控排。在中国企业报2016年的一次报道中,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曾提示,从八大行业配额分配预估来看,排放总量将约达50亿吨,占全国全口径排放的50%。
近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指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交易主体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建议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把建材、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尽量纳入范围内。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7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5.05亿元。
宾晖表示,在首个履约期,全国碳市场运行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在交易量上,碳市场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履约期,价格在履约期呈现“潮汐现象”,履约型市场特征明显;二是在交易方式上,单笔十万吨以上的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占比远远高于挂牌协议,超过了80%;三是在交易价格上,挂牌协议交易的每日均有成交,收盘价总体稳定,而大宗协议交易集中在履约期,成交均价受单笔价格影响较大。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碳市场总共上线运行231个交易日,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94亿吨,总成交额84.64亿元。在成交价格方面,全国碳市场以48元/吨起步,每日收盘价在41.46-61.38元/吨之间,成交均价43.74元/吨。
宾晖指出,尽管去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交易主体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交易目的以履约为主,全年交易不平衡;二是交易产品相对单一,目前仅为碳配额现货,市场结构分散,尚未推出多元化碳资产管理工具,不利于全国碳市场统一规模化发展;三是碳交易财税发票、司法处置顺序等事项仍待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

碳市场要如何健康有序发展?宾晖认为必须要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相关管理条例尽早出台;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把建材、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尽量纳入空白范围内;推进气候投融资、碳金融发展,让碳市场能够像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一样,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