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正常运行期间,分别测定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值约为40 mg/L、100 mg/L、160 mg/L 的三种标准溶液,每种溶液连续测定n(n=6)次,n(n=6)次测定值的平均值相对于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值的相对误差。按公式(1)计算各次示值误差Re。
式中: Re ——示值误差,%;
x ——每个浓度n 次测量平均值,mg/L;
P——化学需氧量(CODCr)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值,mg/L。
仪器正常运行期间,连续测定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值约为15 mg/L 的标准溶液n(n=7)次,按照公式(1)计算n(n=7)次测定值的示值误差Re,按照公式(2)计算n(n=7)次测定值的标准偏差S,按照公式(3)计算仪器的定量下限LOQ。
式中:S—— n 次测定值的标准偏差,mg/L;
n ——测量次数;
x i ——第i 次测定值,mg/L;
x ——标准溶液测量值的平均值,mg/L。
LOQ——定量下限,mg/L。
仪器正常运行期间,分别测定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值约为40 mg/L、160 mg/L 的标准溶液,每种标准溶液连续测定n(n=6)次,按公式(4)计算每种浓度的n(n=6)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Sr,取两次相对标准偏差最大值作为仪器重复性的检测结果。
式中: Sr ——重复性,%;
x ——n 次测量平均值,mg/L;
x i ——第i 次测量值,mg/L;
n——测定次数。
24 h 低浓度漂移
仪器正常运行期间,测定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值约为30 mg/L 的标准溶液,1 h测试一次,连续测定24 h。采用该时间内的初期值(最初的3 次测定值的平均值)Z0,计算Zi 与Z0 的偏差,取最大偏差为24 h 低浓度漂移的检测结果。计算方式见公式(5)。
式中:ZD——24 h 低浓度漂移,mg/L;
Zi——第i 次测量值,mg/L;
Z0——最初3 次测定值的平均值,mg/L。
仪器正常运行期间,测定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值约为160 mg/L 的标准溶液,1 h测试一次,连续测定24 h。采用该时间内的初期值(最初的3 次测定值的平均值)R0,计算Ri 与R0 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相对于检测范围上限值的百分率为24 h 高浓度漂移RD。计算方法见公式(6)。
式中:RD——24 h 高浓度漂移,%;
Ri——第i 次测量值,mg/L;
R0——最初3 次测量值的平均值,mg/L;
R——检测范围上限值,mg/L;
n——测定次数。
仪器正常运行期间,仪器连续测量3 次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值约为160 mg/L 的标准溶液后(测定结果不作考核),再依次测量浓度值约为40 mg/L 和160 mg/L 的标准溶液各7 次,分别计算两个浓度的标准溶液第1 次测量值与后6 次测量平均值的差值为记忆效应T,计算方法见公式(7),其中绝对值作为记忆效应的判定值。
式中:T——记忆效应,mg/L;
xi——第i 次测量值,mg/L。
仪器正常运行期间,采用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约为160 mg/L 的标准溶液,仪器在初始电压220 V 条件下测试3 次;调节电压至242 V,测定同一标准溶液3 次;再次调节电压至198 V,测定同一标准溶液3 次,以220 V 条件下3 次测量值平均值为Vs,按照公式(8)分别计算242 V 和198 V 条件下3 次测量值的平均值Vi 相对于Vs 的相对误差ΔV,其中绝对值较大者作为电压影响试验的判定值。
式中:ΔV ——电压影响,%;
Vi——某电压条件下3 次测量值的平均值,mg/L;
Vs——220V 下3 次测量的平均值,mg/L。
仪器正常运行期间,采用不含氯离子的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约为40 mg/L、100 mg/L和160 mg/L 的标准溶液,以及含有氯离子的(ρ(Cl-)=2000 mg/L)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约为40 mg/L、100 mg/L 和160 mg/L 的标准溶液。在个浓度水平下,先测定不含氯离子的标准溶液3 次,以该3 个数据的平均值为基准值Ds,再测定含有氯离子的标准溶液3次,以该3 个数据的平均值为Di,按照公式(9)分别计算不同浓度水平下的氯离子影响ΔD,取其中绝对值最大值作为氯离子影响试验的判定值。
式中:D——氯离子影响,%;
Di——含有氯离子标准溶液3 次测定值平均值,mg/L;
Ds——不含氯离子标准溶液测定值,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