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对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通常采用中等负荷(0.3KgBOD5/(kgMLSS/d)),而在实际中人们从经济角度考虑总是采用较高的负荷,所以高负荷下的污泥膨胀在中国具体较为广泛的意义。
在高负荷运行情况下,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溶解氧不足导致的膨胀,所以推荐优先采取提高气水比、强化曝气,并且运行观察一段时间后确认效果。
如果采取了以上措施后情况仍无好转,则可考虑投加填料,具体的部位是在曝气池的头部,这样做就相当于在曝气池头部增设了一个生物选择器。在实际使用中,头部加设填料后的这一部份对于有机酸去除率很高,后续池内的进水中,就去除了一项丝状菌的生长促进因素,帮助絮状菌生长。这个方法常有效果,但缺点就是造价较高,且对以后的维修管理不利。因此人们为了兼顾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选择在曝气池前设置一个水力停留时间约为15min的厌氧选择池,一般也能很有效的抑制丝状菌的生长。
低负荷活性污泥工艺是说曝气池内基质浓度较低,此时相比较于菌胶团来说,丝状菌也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增长效率,所以也容易产生污泥膨胀。
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污泥膨胀,除了在水质和曝气上想办法外,最根本和有效的是将曝气池分成多格且以推流方式运行,或增设一个分格设置的小型预曝气池作为生物选择器,在这个选择器内采用高污泥负荷,吸附部分有机物并消除有机酸。这个办法不但有助于抑制污泥膨胀,并能有效的改善生化处理效果。在曝气池内增加填料的方法也同样在低负荷完全混合工艺中适用。
对于A/O和A2/O工艺可通过在在好氧段前设置缺氧段和厌氧段以及污泥回流系统,使混合菌群交替处于缺氧和好氧状态,并使有机物浓度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既控制了污泥膨胀又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
对于交替工作式氧化沟和UNITANK工艺等连续进水的系统因为其本身在时间和空间上就有了实际上的“选择器”,所以对污泥膨胀有着效强的控制能力。
对于间歇式进水的SBR工艺来说,反应器本身是完全混合式的,而且在时间上其污染物的基质就存在浓度梯度,所以无需再另设选择器。通常间歇式SBR工艺产生污泥膨胀的原因是污泥浓度过高,而进水有机物浓度偏低或水量偏小而导致污泥负荷偏低。对于这种情况,降低排出比,提高基质初始浓度,并对SBR强制排泥,一般就能够对污泥膨胀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于连续进水的SBR变种工艺,如ICEAS和CASS等工艺如果发生污泥膨胀的话,就有必要在进水端设置一个预反应区或生物反应器了。
总的来说,污泥膨胀由于丝状菌的种类繁多,且生长适宜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在不同工艺不同水质的情况下,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非常微妙,这就要求发生污泥膨胀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大量切实的实验和分析,大胆实践,才能解决污泥膨胀问题。
丝状菌是生长处理微生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污泥膨胀现象在于丝状菌的过度生长,消除污泥膨胀的根本在于使丝状菌与活性污泥菌胶团平衡生长;完全混合式较推流式更容易产生污泥膨胀,低污泥负荷较高污泥负荷更易产生污泥膨胀;进水水质在水温、pH、营养成份及是否有处理前的消化反应等方面是处理污泥膨胀应该首先考察的问题;高负荷下的污泥膨胀一般在于溶氧不足;低负荷下的污泥膨胀采用生物选择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不过由于丝状菌的多样性,关于污泥膨胀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报道中仍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并和同行广泛交流,才能更快找到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