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为测定COD值的2种最常用方法,重铬酸钾法和高锰酸钾法各自有其优缺点。
氧化电位较高锰酸钾法高,氧化能力也较强,能够较完全地氧化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和无机性还原性物质。
碱式高锰酸钾法常用于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的分析;而酸式高锰酸钾法,常用于地表水和饮用水。
电化学法,通过对电极的改进和测定方法的改进,实现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简便快速的特 点;
光催化法,空穴的强氧化能力极强,能将大部分有机物快速氧化;
分光光度法,可消除废水中悬浮物或其他杂质对测定的影响;
连续流动分析法,操作简便、精密性好、节省试剂、检测速度快速和频率高,适用于检测大批量的水样品。
尽管新型方法都具有特殊的优越性,但实际应用仍较少。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找到【又快又准又好用】的COD测定方法呢?
告别煎炒烹炸的检验方式,摆脱一次次恒重的繁琐步骤,与建立校准曲线的痛苦说再见!
曹英杰老师在《污水检验精品课程》中为大家带来14年压箱底秘法——
不仅如此,本系列课程还包括了总氮、氨氮、总磷、悬浮物、VFA等指标的检测。
为了把知识真正落地,课程将以安危因素及控制措施-检测步骤及关键点-检测实操视频-不同浓度的检测方法-后续说明的方式,系统性的呈现给水友们。
总氮是各种无机态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和有机态氮(蛋白质、氨基酸、有机胺)的总量,它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目前,比较常用的总氮检验方法是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636-2012)。
空白值偏高是影响总氮测定准确度的主要因素,HJ636-2012要求空白实验的校正吸光度A(A=A220-2A275)<0.030。
在总氮测定中,实验空白值常与玻璃器皿的洁净度、实验用水、过硫酸钾试剂纯度、碱性过硫酸钾溶液的温度与保存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按道理来说,氨氮包含于无机氮,而无机氮包含于总氮中。
对于这种现象来说,一般看法是样品中氨氮含量较高时,加入碱性过硫酸钾,在碱性条件下形成氨水,氨水挥发生成氨气,从比色管中释放出来,导致测定的总氮量只包含了部分氨氮,从而低于氨氮含量。
因此,利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处理样品,可以在所有样品加入过硫酸钾溶液时,统一加盖。这样就给氨氮含量较高的样品中氨氮以氨气形式挥发出来创造了时间。
当然,也有操作人员采用双管消解法。即将样品加入比色管用无氨水稀释至10mL后,将碱性过硫酸钾加入另一小试管中,再将装有碱性过硫酸钾的小试管放入比色管中,小试管顶部的高度应超出比色管中的试样液面以避免样品处于碱性环境,盖上比色管盖后,再进行比色管内两种液体的混合。
但双管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于繁琐,测试结果也不是很理想。
在日常监测过程中,由于检测方法对颗粒物和浊、色度及其他干扰物质的敏感性,水样采集与保存、样品前处理、消解方式及各类干扰去除等各环节均容易产生干扰,进而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由于磷类物质在水中容易被砂石及胶体等吸附,其在自然水体中一直处于不断吸附-解析的变化状态,且检测所采用的分光光度法对受水中颗粒物质及胶体的影响很大,因此样品的采集中对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等对后续测定有很大影响。
不仅如此,在实际的监测工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上的差异,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相当大,这也是造成许多对比监测结果差异较大的来源之一。
目前,适用于水中总磷消解的消解方式较多,配合合适的消解试剂后,基本上都可以达到消解效果。
但是部分传统方法操作复杂耗时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新方法需要针对不同试剂及水体进行条件优化才能保证消解完全。
对消解方法及试剂的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可以节约试剂和操作时间,同时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分光光度法的技术特点,决定了总磷检测过程中色度及浊度容易成为一个重要的干扰因素。由于自然水体在流动及沉积过程中易含有大量泥沙、胶体、微生物,会给测定过程带来色、浊度影响。
因此,应在最大限度地去除色度及浊度的同时保证测定的准确度。
磷钼杂多酸在酸性条件下的还原显色过程是测定磷含量的关键步骤之一,总磷测定的显色过程对于酸度、温度及时间等条件较为敏感。
因此选择合适稳定且快速的反应条件并保持全过程条件的一致,才能有效地保证样品的检测质量。
除了各种因素对总磷的影响